继续执行担保详解:中止后如何重启法院执行程序?
在法院执行过程中,常会因申请再审、破产申请、第三人异议等原因中止执行。若后续恢复执行,法院通常要求申请执行人提供继续执行担保,以保障相关权利人的利益不会因错误执行而受损。
继续执行担保即是在原执行程序暂停状态下,为重启流程所需提交的风险担保。担保方式需明确、可控,并承担若后续判决发生变化所引发的赔偿责任。该制度是对恢复执行合理性的再次审查,确保强制执行的稳妥性。
适用场景
- 中止原因消失,但尚未收到法院自动恢复通知
- 被执行人申请破产被驳回,需尽快恢复执行
- 再审裁定尚未作出,需临时恢复冻结防止资产转移
- 执行异议已解决,申请人主动提出担保恢复执行
法院受理重点
- 中止执行原因是否明确终止
- 是否存在再审、破产、其他程序干扰
- 担保形式是否真实、充分
- 是否存在执行错误风险
中止状态 vs 继续执行对比
阶段 | 执行中止后 | 提出担保后恢复执行 |
---|---|---|
资产状态 | 部分解封或处于冻结但不处理 | 法院可再次查封、扣划 |
申请人风险 | 等待恢复时间较长,资产可能转移 | 主动担保争取法院快速执行 |
担保责任说明
- 担保金额:通常覆盖全部执行标的
- 责任形式:若继续执行被确认错误,担保人须承担赔偿责任
- 方式选择:银行保函、保单担保均被广泛接受
真实案例参考
案例一:深圳某IT公司因被申请破产,法院中止对其执行。债权人担心资金流失,我方协助提供担保保函 200 万元,法院裁定恢复查封,顺利追回部分工程款。
案例二:山东某设备厂商在赢得一审判决后,被执行人申请再审导致中止。我方为其出具担保文件,法院恢复执行流程,并通过拍卖扣划追回资产。
📞 咨询热线:155‑0759‑4343
🕘 服务时间:工作日 09:00 – 18:00,可提供恢复执行专项担保函
上一篇: 暂缓执行担保的使用场景与法院适用逻辑全解